茶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茶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浙江水泥产业面临重新洗牌-【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50:11 阅读: 来源:茶壶厂家

浙江水泥产业面临重新洗牌

新华网浙江频道电水泥业属传统产业,是一个受矿产资源和运输条件严重制约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产业。笔者试图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向,以产业经济学原理作为分析工具,描述以往十余年浙江水泥产业生存的背景和高速增长的状态,论述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一、水泥产业的成长特征及其成因浙江水泥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家水泥厂是1952年创建的年产2万吨的杭州水泥厂;"大跃进"中又建造了年产25万吨的江山水泥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兴建了首家设计产能100万吨的省属大企业长兴水泥厂。经过30年的发展,到80年代初,全省水泥产量达到200万吨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水泥产量迅速增长。2001年,全省水泥企业290家,直接从业人员约10万人,水泥产量达4763万吨,列全国第四位。浙江水泥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州、杭州、金华、衢州、嘉兴、绍兴六个地区,产量占全省水泥产量的95%以上。纵观以往十余年浙江水泥产业成长历程,突出表现为有增长无发展的特征:1.数量上急剧增长,结构上无质的改变。据统计,1990-2000年,全国水泥产量增长2.6倍,同期浙江则增长3.27倍。以往10多年,浙江水泥产业虽有总量上的急剧膨胀,却无结构上质的演进。一是低层次的技术结构占主流。这体现为"四高一低"的现象:机立窑比例高(约90%),落后工艺和低标号产品的比例高(90%),能耗高,污染高,劳动生产率低。全省至今尚无一条4000t/d以上的大型预分解窑生产线。二是小规模与全能厂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居主导。浙江水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为17.2万吨/年;小企业的比例高达85%,大中型企业仅46家;全省年产水泥300万吨以上,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只有一家。浙江水泥企业绝大多数维持着小规模生产、全能厂经营、成品运输、长距离销售的落后经营方式。2.滞后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显现出产业间结构失衡。发展不仅要看经济规模的量在外延上的扩大,而且更要注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发展的本质是资源利用方法上的进步。水泥是建筑材料,属中间产品。水泥产业的后向是采矿业(开采石灰石、煤炭)、机械制造业等,其前向是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材产品加工等行业,旁侧影响到旅游业、居民生存环境等。浙江水泥产业有增长无发展的特征还可以从产业间的结构失衡来考察:(1)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矿业。占水泥企业九成以上的中小水泥厂,一般没有自己的矿山,石灰石和粘土原料基本依赖当地农民自办的非正规采矿场。这类采矿场规模小,乱挖滥采十分严重。(2)小水泥、立窑产品无法适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截至2001年末,浙江回转窑水泥产量只占全部水泥产量的10%。而近年来,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以及重大工程已禁用立窑水泥,只用回转窑水泥。(3)严重影响大气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小水泥企业的粉尘排放往往超过国家标准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许多地方小采矿场留下的山体"白化"景象,已严重影响到众多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浙江水泥产业以往十年呈现有增长无发展的状态,其成因在于缺乏适宜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同时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模式(产业结构成长模式)。据此,分析水泥产业有增长无发展的状态,不难发现两个原因:1."纯粹市场机制模式"主宰产业结构成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泥供给不足,民间集资办水泥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立窑是生产水泥最原始、最古老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立窑工艺简单、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广大农村对水泥质量要求不高,因此就成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最佳选择,立窑得以爆炸性的发展。"五小工业"中的小水泥(立窑)主宰浙江水泥产业的局面,主要是受市场机制调控。而建立在发达的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成长所依赖的结构内部自均衡、自调节过程,不是短短十几年而是要经过几十年的完善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加之地方政府缺乏针对水泥产业的间接性的外部政策以及有关需求政策,这就造成了"纯粹市场机制模式"制约浙江水泥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2.地方政府缺乏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还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其中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过去十余年,地方政府在一个相当时期内缺乏对水泥产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指导,"政府在很长的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工业主管部门是在1997年中央政府提出对水泥等建材工业实施结构调整后,才逐步确定了一些具体的产业政策。而安徽省在90年代初,就开始水泥结构的调整--通过扶植大集团(海螺集团)进而带动全省的结构调整,其眼界和政策措施至少比浙江省超前了7-8年。二、结构优化的路径与策略浙江水泥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点在于把握结构调整的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在于制定应时应势的产业政策,在于选择恰当的路径。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联系浙江水泥产业发展实际,笔者以为,浙江水泥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应当是:通过调整投入结构(增量结构),发展大型预分解窑生产线;通过调整存量结构,严格限制现存小水泥的生产与产品销售;通过调整经营结构与区域布局,支持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调整法律关系、行政手段以及技术措施,做到产业的成长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发展。1.合理选择水泥产业结构成长的模式。产业经济学把产业结构成长的模式归结为三类:中央计划型模式、纯粹市场机制模式和市场垄断型模式。中央计划型模式已经为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所抛弃;纯粹市场机制模式在浙江水泥产业以往十余年经历中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前面已作了分析;市场垄断型模式应当是浙江水泥产业今后图谋发展可以做出的合理选择。市场垄断型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的目标。全球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泰国、韩国、印度等国家,水泥产业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干预作用直接深入到产业结构的内部;政府直接干预了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之上的大批量生产体制的形成过程。2.技术发展目标和选择方向:兴建大型预分解窑生产线。浙江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而能源、人工成本则较高。在调整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发展预分解窑生产线过程中,唯有走大型化的道路才是出路。大型预分解窑生产线应当以当代世界水泥先进技术(窑外分解工艺)为技术基础;追求水泥装备大型化、生产工艺节能化、操作管理自动化、环保措施生态化,力求水泥生产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生产能力要达到4000t/d级以上水平的生产线。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投产的预分解窑生产线222条,其中4000t/d级以上的仅21条,1000t/d级及以下的126条;浙江省已建成投产的预分解窑生产线18条,其中2000t/d级的4条,1000t/d级的14条,4000t/d级以上的至今还没有。建一条5000t/d生产线和两条2500t/d规模生产线相比,前者投资可降低10%-20%,单位电耗可降低5%,可减少员工30%-40%,与更小规模的生产线相比效益则更好。3.产业发展的路线和取向:对接ISO14000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9000系列标准后的一套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其核心是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也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开展审核论证的根本准则。现阶段浙江水泥产业对接ISO14000标准应有内外双重目标:产业内逐步实现"零污染",行业外消纳其他产业的污染。水泥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粉尘污染。有资料表明,目前大气粉尘污染主要源自于水泥、火电和冶金三大行业,其中水泥行业的排放量居于首位。浙江水泥产业首先要立足预分解窑技术,力争实现生产上的"零污染"。同时还要逐步倡导与确立"负污染"的理念,在保证水泥品质的前提下,使水泥生产逐步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4.形成大规模生产体制,发展规模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工业普查数据,用成本法计算出了符合我国技术水平状况的一些产品的最小最佳规模(简称MES)的估计值,其中水泥企业的年产量为100万吨。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可以用MES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衡量,我国水泥产业MES企业的市场份额为9%,浙江的份额会更低。《2000年国际水泥市场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水泥产业的集中度甚高,最大的5家企业的产能占世界产能的37%;排位前10位的大公司其年销售量要占全球消费量的1/4。近年来,国内大型水泥集团凭借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以上市融资、新建扩建、收购兼并等方式实施规模扩张,力求将企业做大做强。2002年末,安徽海螺集团水泥生产总量达1135.82万吨,熟料生产总量953.4万吨,销售水泥和熟料总量1566.9万吨,水泥生产能力居国内第一、亚洲第二。5.推进垂直分工体系,合理安排小水泥进退路径。浙江水泥产业布局的致命缺陷就是小而全、小而散。优化布局的关键环节是:支持大企业集团主导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大企业集团的经营结构,推进垂直分工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合理安排小水泥的进退路径。这里的"退"指的是小水泥退出熟料生产领域;而"进"则是指有条件的小水泥企业进入粉磨站、散装库、混凝土搅拌站等生产经营领域。有退有进的一种思路是:股权安排与非股权安排。股权安排的方式是小水泥通过淘汰小窑,投入原有厂区土地、粉磨设备等有形的生产要素,参股加盟大企业,成为大企业调整经营结构的合理布点。非股权安排方式的选择,是指依靠大企业品牌和市场的影响力、技术和管理的相对优势、规模的竞争压力等有利条件,通过生产加工合同、管理合同、补偿贸易、使用品牌等具体形式,通过提供品质乃至服务完全一致的标准商品,使大小企业联姻,实现退出与布局的双赢。发达国家大致用了50年时间,将立窑工艺装备全部淘汰出局。近两年来,浙江水泥产业正在发生重新洗牌的格局,以三狮集团等国有大企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等多种混合经济成分为主体,大举投资预分解窑生产线。预分解窑水泥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4%提高到2002年的20%;从已经投产的项目看,民间资本投资达到14亿元人民币,占项目总投资的50%以上。浙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2010年以前结束立窑的历史。到2015年,立足大型预分解窑技术,立足大规模生产体制,实现浙江水泥产业的现代化。

车载折叠式皮带输送机

仪器仪表

水果种子种苗